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来源:先锋青年网日期:2025/09/25 00:16通讯员:侯静雯 柳宇锦人气:
2025年盛夏,一支由云南大学青年学子组成的“绿行大理”实践团队,怀揣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思考与对传统文化的崇高敬畏,奔赴云南大理,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主题实践调研。团队成员深入苍洱之间的村落、古镇与非遗工坊,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绿色转型之路,用创新的思维描绘生态共同体建设蓝图,在田野乡间开启了一场关于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探索之旅。
在开展实地活动前,团队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为整个项目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核心工作是深度研读并梳理了低碳旅行相关的学术专著与期刊文献,清晰把握了低碳旅游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同时,广泛收集并分析了国内外同类低碳文旅项目的案例报告、政策文件和评估研究,借鉴其成功的运营模式、激励机制设计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据此初步设定了大理项目需重点关注的关键变量(如核心碳源、政策适配性等),使后续的所有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工作具有明确的理论导向和问题意识,避免了盲目性。这种“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严谨态度,让实践彻底摆脱了“走马观花”的浅层化误区,真正成为连接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的坚实桥梁。
抵达大理后,团队迅速按照专业分工,分成问卷调查组、深度访谈组、影像记录组和数据分析组,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调研体系,开展系统性的调研工作。在大理古城,项目组成员向过往游客发放问卷,耐心细致地记录他们对低碳旅游设施完善、文化体验项目优化等方面的真实建议;在民宿聚集区,团队成员与经营者围坐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推行环保实践过程中的创新举措——比如部分民宿采用的太阳能供电系统、雨水回收利用装置,以及在面临运营成本增加、游客环保意识参差不齐等现实挑战时的困惑与诉求。这些扎实的田野工作,不仅为后续研究积累了412份有效问卷、五十余家民宿实践案例等宝贵的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学子们跳出了校园的“象牙塔”,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真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在基层一线的鲜活实践,体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让他们对大理的生态现状与发展需求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现象:大多数游客虽然在理念上对环保旅行方式表示支持,愿意为低碳旅游产品支付合理溢价,但在实际旅行过程中,却因缺乏具体的行动指南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基于这一核心痛点,团队迅速将研究重点转向探索“碳积分”系统在大理旅游场景中的可行性。他们先后走访了五十余家特色民宿,详细记录各民宿在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处理、本地食材采购、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案例,比如有的民宿通过引导客人重复使用毛巾减少洗涤次数,有的民宿与本地农户合作采购新鲜食材降低运输碳排放。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还与民宿经营者深入探讨“碳积分抵扣房费”“碳积分兑换免费升级房型”等创新模式的操作细节,包括积分计算标准如何制定才能兼顾公平与可操作性、积分兑换流程如何设计才能简化游客操作、民宿之间如何实现积分互通以形成规模效应等问题。这种从实际问题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探索,本质上是在搭建“环保行为—经济激励—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链条:游客通过践行低碳行为获得碳积分,既降低了旅行成本,又强化了环保意识;民宿通过参与碳积分项目,不仅能吸引环保理念契合的目标客源,提升客户粘性,更能树立负责任的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这种探索不仅为大理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更彰显了青年智慧在破解生态发展难题中的独特价值与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团队还将目光投向了大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从传统技艺中挖掘蕴含的生态智慧,为现代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在巍山彝绣基地,团队成员跟着绣娘学习植物染料的提取工艺,从板蓝根、茜草、核桃皮等常见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整个染色过程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染出的织物还带有自然的清香与独特的纹理,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适度利用,正是现代环保产业需要借鉴的核心思想;在剑川木雕小镇,工匠们“依形就势”的创作方式让成员们对“物尽其用”的生态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工匠们会根据木材的天然形态、纹理走向、大小粗细来设计作品,不刻意追求规整划一,既最大程度减少了木材的浪费,又让每一件作品都保留了自然的生命力与独特性。团队对这些非遗生态智慧的挖掘,并非停留在“记录与欣赏”的表面层面,而是致力于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团队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超过70%的游客对“非遗+低碳”融合型旅游产品表现出强烈兴趣,希望能在旅行中既参与低碳实践,又深入体验非遗技艺,为团队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这些扎实的调研成果与数据分析结论,团队开始着手完善大理旅行低碳转型的设计方案。总体思路以“数智赋能环洱海乡村绿色治理,助推低碳旅游精准落地”为核心,依托“绿行大理”数智平台,分阶段推进:先聚焦环洱海生态廊道周边村落,联动基层组织、村民、民宿商家及游客,量化绿色行为与治理数据;再逐步拓展至大理全域。构建“数据采集-分析研判-治理优化”闭环,践行实践育人与绿色低碳旅游的理念。以环洱海乡村地区为核心实施区域,创新性地构建了“生态廊道+民宿集群+低碳行为引导”三体联动的乡村绿色治理与生态振兴实践体系。通过多学科融合,将环境管理、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理论有机结合,形成了“空间优化-业态升级-理念传播”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理论创新上,项目将乡村生态振兴理论与绿色治理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廊道引领-民宿示范-游客参与”的乡村低碳旅游发展模型。该模型通过生态廊道建设优化乡村空间布局,通过民宿绿色改造提升乡村旅游品质,通过低碳活动引导培养游客环保行为,实现了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的协同发展。在方法创新上,项目采用“调研-设计-实施-评估”闭环工作方法,通过412份有效问卷和20余次深度访谈,精准识别乡村低碳旅游中的关键问题,设计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体现了问题导向与实践导向的统一。
十天的实践历程转瞬即逝,当团队成员站在苍洱之间回望这段时光,用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大理的山水之美,更是在传统与现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份青春答卷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大理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更在于展现了一种可贵的方法论: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空想,而是需要走入田野、倾听民声,在实践一线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在与基层群众的互动中凝聚智慧、汇聚力量。如今,实践的脚步虽已暂告段落,但生态共同体的建设永远在路上。而这群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收获的成长与感悟,也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继续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作者:侯静雯 柳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