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我要投稿

搜索
暑期实践

苏州学子解码园林楹联,千年文脉滋养思政新课堂

来源:网络日期:2025/09/02 19:57通讯员:邵雅萱 高琳 朱林灵人气:

导读:2025年盛夏,苏州大学联语织忆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曾庆江、宋智带领下,以脚步丈量古城文脉。7月4日至31日,团队深入拙政园、沧浪亭、曲园等苏州古典园林,将镜头对准斑驳楹联,解码方寸文字间的中华精神密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方寸联语见天地:在园林深处叩问古今在拙政园小沧浪水榭前,团队成员轻抚着楹联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刻痕。有人解读道:“王献臣借《沧浪歌》...

2025年盛夏,苏州大学联语织忆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曾庆江、宋智带领下,以脚步丈量古城文脉。7月4日至31日,团队深入拙政园、沧浪亭、曲园等苏州古典园林,将镜头对准斑驳楹联,解码方寸文字间的中华精神密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方寸联语见天地:在园林深处叩问古今

在拙政园小沧浪水榭前,团队成员轻抚着楹联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刻痕。有人解读道:“王献臣借《沧浪歌》明志,以归隐守护精神自由。”接着又补充说:“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山水‘为政’的智慧——水喻变通,山喻仁厚,构建智仁合一的精神道场。”镜头推近楹联斑驳的木纹,背景是粼粼波光与叠石翠竹,青年之声与五百年前的哲思在此共鸣。

曲园春在堂内,俞樾自挽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令团队驻足良久。“罢官丧亲、晚景孤寂,他却以二百五十卷著述点亮文化薪火。”成员轻抚书案感慨。当摄像机特写“春在堂”匾额时,三十三年孤灯著书的坚守穿透时空——学术生命远比个人际遇永恒。

怡园画舫斋前,“春江万斛若为量,长松百尺不自觉”的联语引发沉思。镜头仰拍古松虬枝,切换浩瀚书海与实验室场景。“这联启示我们:治学当如江海包容万象,修身应似松柏不矜其高。”成员在讨论中碰撞火花。而面壁亭“扫地焚香无俗韵,清风明月有禅心”的幽静画面里,扫帚轻拂落叶的沙沙声、香炉余烟袅袅的慢镜,诠释着“于纷扰中守心”的当代意义。

图为团队成员于园林中调研。李越 供图

融媒技艺活水墨:让木石文字可感可触

如何令凝固的联语“开口说话”?团队以专业为刃,剖解文化深意。在怡园玉延亭,董其昌“静坐参众妙,清谭适我情”的联句被赋予新解。镜头模拟禅意静观:光影掠过太湖石孔窍,婆娑树影投于青砖,大学生围坐论学的画面叠化而入。“真正的思辨需沉静内观,亦需智慧激荡。”视频脚本将玄妙禅理化为青年语言。

为捕捉“动静相生”的哲思,团队在拙政园梧竹幽居守候至日暮。当镜头透过圆洞门框住远山,画外音徐徐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这框景是中国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隐喻。”延时摄影中流云掠过门洞,四季在方寸间轮回,抽象哲理具象为视觉诗篇。

最动人的转化发生在细节。艺圃浴鸥小径上,团队为解读隐逸精神,特写一位老者驻足联前的侧影:他指尖摩挲“浴鸥”二字褶皱,日光将银发染成金色。“无需言语,人对文化的敬畏已呼之欲出。”摄影师轻按快门。这些“意外”镜头,成为微课中最富温度的注解。

图为团队成员在沧浪亭录制微课。李越 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在网师园录制微课。李欣怡 供图

文脉薪传有新声:古今对话激荡回响

实践尾声,曲园轿厅内一场微课录制正酣。当成员剖析“太史有书能著录,子云于世不邀名”的淡泊时,游客赵先生悄然驻足:“年轻时读俞樾只觉艰深,今日听你们将‘拼命著书’联系学术使命,才懂这份孤勇。”他在反馈簿留言:“楹联活了,只因青年之心在跳动。”

多日的园林穿行,团队积累逾百小时影像、数万字解读。“我们不是搬运工,而是译码者。”总结会上,成员展示微课片段:春在堂自挽联文字随水墨花瓣飘落,“文脉不坠 春色长在”的收官句动态书写,弹幕划过“求慢功夫的勇气”“在卷时代读此,热泪盈眶”。

“从俞樾‘春仍在’的信念,到顾文彬‘集锦见真意’的禅思,这些精神坐标从未过时。”指导老师宋智评价,“团队以专业技艺架桥,让园林从观光客体变为思政主体,为‘大思政课’提供了在地化范本。”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邵雅萱 供图

二十八天行走,青年学子以镜头为笔、楹联为墨,在粉墙黛瓦间写下对文化传承的答卷。他们叩问亭台楼阁的岁月回响,解码砖木石刻的无声诗行,让沉睡的联语在光影交织中焕发新声。这不仅仅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寻访,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一次用热忱接续千年文脉的生动实践。

未来,团队将系统梳理此行积累的珍贵素材——凝练成体系的微课视频与深度调研报告。计划以校园平台为基点,借助社交媒体力量进行多维度传播,让苏州园林的哲思美学触达更广泛的年轻群体。他们期待,让先贤镌刻在亭台檐角的精神密码,借由当代青年的创新表达,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共同构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新范式。(通讯员:邵雅萱 高琳 朱林灵)


本站投稿入口

Copyright © 2002-2025 先锋青年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20154569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投稿,内容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