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我要投稿

搜索
乡村振兴

千丝万缕织共富:浙大学子赴安吉马村村探寻蚕桑振兴之路

来源:先锋青年网日期:2025/10/10 16:34通讯员:殷碧丹 周睿 蔡家一 陈媛 杨可祎 禹润垚 林景雅人气:

导读:晨雾漫过新马大桥,车辆在桑林的碧浪间穿行,西苕溪畔的万埭桥沉默矗立——这幅江南水乡画卷,是浙江大学"千丝万缕织共富"乡村振兴实践团与"浙北蚕桑第一村"马村村的初遇。本次暑假,依托第三届"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和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万工程”专项活动,实践团深入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马村村,开启了一场...

晨雾漫过新马大桥,车辆在桑林的碧浪间穿行,西苕溪畔的万埭桥沉默矗立——这幅江南水乡画卷,是浙江大学"千丝万缕织共富"乡村振兴实践团与"浙北蚕桑第一村"马村村的初遇。本次暑假,依托第三届"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和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万工程”专项活动,实践团深入湖州市安吉县梅溪镇马村村,开启了一场千年蚕桑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探索之旅。

深入调研:找准发展痛点

实践团首站走进马村村村民委员会。村委会工作人员项庆庆向同学们介绍了村庄的发展历程,并坦诚地道出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游客虽多,却留不住——游客虽多,却缺乏深度体验和“过夜经济”支撑;产品虽丰,走出去的却少——桑果、蚕丝、桑茶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销售渠道传统。"

为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团队成员跟随项庆庆走访了马村村多个地标地点。大家在在天虫亭下聆听“马头娘”传说,感受蚕桑文化的精神图腾;漫步于天虫长廊,观摩从采桑、养蚕到缫丝的传统技艺;在蚕桑生态博物馆中,一件件锈迹斑驳的蚕桑工具无声诉说着千年蚕事。万埭桥静卧碧波之上,浮塘桥横跨水面,这些古迹见证着马村的历史变迁。

把脉问诊:探寻破题之道

在杨林湾畔,实践团成员与游客交流体验感受,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此前项庆庆提出的“两大困境”,也引发了队员们的深入思考:不是资源匮乏,而是转化乏力;不是文化无根,而是表达无声。

如何让匆匆过客变为愿意驻留的体验者?如何让优质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如何让古老文化被新时代被看见、被理解、被欣赏?一个个现实问题激发着每位实践团成员的思考与探索。

精准施策:提出解决方案

带着田野调查阶段的初步成果,实践团进入系统性规划设计阶段。他们反复研讨在蚕桑生态博物馆收集的影像与笔记,梳理60岁老蚕农的口述史;走访多家农户与合作社,联络中禾宝桑等深加工企业,系统分析当前蚕桑产业在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及附加值提升等方面所面临的发展瓶颈。

在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黄璐老师、罗皓尹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提出"两带两轴两核三区"的空间构想,两带:沿溪旅游风光带、茶山生态景观带;两轴:产旅联动发展轴、历史人文体验轴;两核:蚕桑文博核心、农商服务核心;三区:生态茶园保护区、蚕桑文旅发展区、滨水轻旅体验区。以旅游路线串联分散资源,打造连贯的产业-文化-生活游览序列。同时,系统布局规划八大核心业态,精心提炼打造“马村八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赋予每一个空间节点以鲜明主题与新生活力。

成果展示: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带着凝结智慧与期望的系统方案,实践团登上了"两山杯"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的舞台。"各位评委,请随我们来到西苕溪畔的马村村。这里不只有千亩桑林、百年古桥,更有一群渴望振兴的村民和一个等待破题的产业......"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缫丝机到云端数据,浙大学子的脚步丈量桑荫之下的每一寸土地。试管中的桑叶提取物、AR蚕室的全息投影、古桥咖啡的袅袅香气,都是青年将智慧与热情注入乡土的见证,更是青春向这片土地土地递交的一份生动答卷。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的智慧和力量。"实践团成员周睿表示,"我们将继续怀揣这份责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古老的蚕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据悉,该实践团队的设计方案已获得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从西苕溪到钱塘江,从蚕房一隅到数字云端,浙大学子用智慧与汗水,为马村村编织了一条“产业强、文化兴、生活美”的共富之路。这一方案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更在新时代的发展图景中,织就了一副新共富共美的新篇章。(通讯员:殷碧丹 周睿 蔡家一 陈媛 杨可祎 禹润垚 林景雅)


本站投稿入口

Copyright © 2002-2025 先锋青年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20154569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投稿,内容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