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来源:先锋青年网日期:2025/09/09 18:21通讯员:“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赴安徽六安支队人气:
金秋八月,暑气渐敛,皖西大地的红色脉搏依旧炽热。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赴安徽六安支队怀揣对红色历史的敬畏与服务基层的热忱,奔赴安徽六安这片浸润英雄血脉的土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深度社会实践。团队聚焦文化传承、红色育人和基层服务,将专业知识与乡土需求紧密结合,有序推进课程开设、走访调研、文化挖掘等工作,让青春实践在红色沃土上既具实效又有温度。
文脉传承:让六安故事焕发时代活力
洪集镇不仅是红色热土,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团队以“调研+传播”为抓手,开展多维度口述史访谈,他们与当地社区工作人员交流,记录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经验与发展规划;走访多位老党员,倾听他们的入党故事、奋斗经历,感受老党员的赤诚与担当;对话街区老村民,收集民间传说、生活变迁故事。通过这些行动,团队梳理洪集历史脉络,完善六安基层发展与文化传承资料库,让乡土记忆鲜活留存。
红色体验:以沉浸式场景厚植家国情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走进杜楼暴动旧址——杜楼村,听当地综合文化站站长汪军讲解杜楼暴动的背景、过程与意义,团队主动与当地老人交流先辈抗战往事,让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从口号化为心底烙印;随后,团队跟随汪军站长参观洪集镇红色文化展览馆,探寻 “古、红、文、武、绿、和” 六韵文化,又在讲解员引导下走访龙口井、清真寺、双墩墓等地标性建筑,用镜头与文字助力文化传播。
情暖夕阳:用真心守护养老院最美时光
团队不仅聚焦文化传承与红色育人,更以实际行动服务基层和传递温暖,在文化创新中赋予红色记忆新活力。为了践行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团队前往当地养老院,与老人闲话家常,倾听他们的人生故事,同时还开展了“传统手工艺教学”活动,教老人制作中国传统剪纸与艾草锤,当老人们拿着自己完成的作品,脸上洋溢出孩童般的幸福笑容,这份“指尖上的互动”,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传统手工艺在温情中得以传承。
红色铸魂:让信仰之光点亮青春征程
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是六安最鲜明的精神底色,团队依托这一独特优势,打造“课程+体验”双轨育人模式,让红色精神在互动中扎根。针对当地儿童成长需求与地域特色,团队设计了三类特色红色课程:一是结合洪集镇多民族聚居特点,开设 “中华民族一家亲” 主题课,融入红色民族团结故事;二是用通俗语言解读六安五面红旗的红色内涵,讲述旗帜背后的革命奋斗史;三是发挥团队专业优势,将美术、音乐等艺术类知识融入红色教育,借趣味游戏和限时抢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文化创新:以鲜活形式活化红色记忆
为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团队深挖洪集本土红色记忆,打造《洪集守艺:老匠人与活字谜》沉浸式实景剧游,以创新之笔激活历史温度。前期团队查阅史料,走访非遗老匠人,以 “抗战回汉群众共护活字模” 故事为核心打磨剧本;团队又复刻抗战村落景致,手作与当年无二的活字模、旧器物等,让场景自带时光质感。剧游设置趣味解谜与互动关卡,让参与者化身 “守艺人”,重温回汉同心抗敌的历史,感悟民族凝聚力。这一创新形式不仅让红色文化从 “静态陈列” 变为 “动态叙事”,让历史可感可触,也为六安老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助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时光节点:以实干之笔书写实践答卷
此次赴安徽六安实践,团队不仅完成了红色育人、文化调研、基层服务等任务,更深化了对“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红色传承”“基层治理”的理解。未来,团队将带着实践中的感悟,把对“民族团结”的认同、对“乡村振兴”的期待、对“红色传承”的责任融入日常,以更扎实的本领回馈社会,让青春在服务基层、传承精神的道路上持续发光发热,也期待更多人能循着这样的实践足迹,扎根乡土,让个人理想与时代同频共振,用青春力量为红色传承、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红色资源育人实践队赴安徽六安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