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我要投稿

搜索
乡村振兴

南宁学院教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人文探寻:以青春之名,赴乡村振兴之约

来源:网络日期:2025/09/09 13:59通讯员:黄雅雯人气:

导读:近日,南宁学院教育学院“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乡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非遗文化调研、体育教育普及、美育课堂开设等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乡村振兴促进团首站走进石围古村,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寻根与非遗调研之旅。团队成员在仫佬族竹编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编织竹编扇,体验“以竹为纸,以手为笔”的匠心;跟随舞草龙传承人学习游龙、翻...

近日,南宁学院教育学院“教育赋能・非遗焕新・科技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乡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非遗文化调研、体育教育普及、美育课堂开设等形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乡村振兴促进团首站走进石围古村,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寻根与非遗调研之旅。团队成员在仫佬族竹编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亲手编织竹编扇,体验“以竹为纸,以手为笔”的匠心;跟随舞草龙传承人学习游龙、翻龙等动作,感受传统民俗的厚重底蕴。座谈会上,针对古村“文旅融合不足”“青年人才流失”等难题,团队提出“非遗+研学”“数字文旅”等方案,获村负责人曹莹璐高度认可。

石围古村负责人曹莹璐介绍古村情况

次日,团队化身“篮球教练”,在河池罗城A+篮球训练营为8名乡村儿童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游戏化篮球课。通过“一二三木头人”篮球游戏和团队协作挑战,孩子们在欢笑中掌握运球技巧,种下运动梦想的种子。团队成员2024级体育教育1班肖嘉昊感慨:“篮球不仅是技能,更是传递快乐的桥梁。”

团队成员教授篮球运球技巧

下午时分,团队转战仫佬族博物馆,与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谢秀荣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在谢秀荣的指导下,成员们尝试了“锁绣”“平针绣”等传统技法,亲手制作了简易绣片。此外,他们还穿上民族服饰,在展厅中亲身触摸仫佬族千年的历史脉络。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利用新媒体平台,让非遗故事走出圈层,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仫佬族博物馆讲解员讲解仫佬族起源

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谢秀荣老师教授基本技法

7月7日,团队来到了宜州刘三姐故里文化发源地。他们乘古船沿下枧河漂流,学唱山歌,体验壮族“抛绣球”等民俗活动。在向导韦老师的悉心教授下,成员们与当地山歌王展开了精彩的对唱,在“这边唱来那边和”的互动中,深刻感受到了刘三姐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尾声,一场融合壮族舞蹈与现代编排的精彩表演,让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文化是根,创新是魂。”

次日白天,团队为大稔屯的留守儿童精心打造了“美育课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优势,成员们将所学知识巧妙运用于现实课堂中,引导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卡通造型,在蒲扇上绘制民族图案,将材料包变为创意十足的冰箱贴。覃副镇长对此动情地说:“这些手工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点亮了他们的眼睛,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晚间,团队还助力了罗城机关单位中老年职工篮球赛。三名大一体育教育学生与国家一级裁判紧密合作,共同执裁,确保了赛事的公平公正。赛场上,40余名职工以球会友,展现了“银发”群体的无限活力;赛场下,团队成员也深有感触:“体育与非遗一样,都是凝聚人心的强大纽带。”(图/黄意 文/黄雅雯)

团队成员在宜州刘三姐故里文化发源地对歌景象

团队成员引导孩子制作扭扭棒


本站投稿入口

Copyright © 2002-2025 先锋青年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20154569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投稿,内容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