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我要投稿

搜索
乡村振兴

西法大学子赴陕西汉中开展实践活动:逐绿秦巴山水,探寻生态答卷

来源:网络日期:2025/09/04 23:18通讯员:西北政法大学“青禾沃野·绿岭行歌”实践团人气:

导读: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西北政法大学“青禾沃野·绿岭行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于7月12日至7月19日先后前往汉中市南郑区及汉中市佛坪县开展实践活动,在青山绿水间书写青春答卷,用专业知识助力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深耕生态沃土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汉中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其生态优势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底色。实践团紧扣"生态...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西北政法大学“青禾沃野·绿岭行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于7月12日至7月19日先后前往汉中市南郑区及汉中市佛坪县开展实践活动,在青山绿水间书写青春答卷,用专业知识助力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

深耕生态沃土 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汉中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其生态优势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底色。实践团紧扣"生态优先"主题,多维度探索"两山"理论转化路径。

实践首站,团队前往汉中市植物园,成员们深入园区的各个角落,仔细观察各类植物的生长状况,认真记录植物种类及其生长环境,深刻感受到了自然植物世界的奇妙之处。随后,团队成员协助植物园工作人员开展一系列植物保护的工作。了解植物养护的要点后,队员们拿起工具,帮助园区内的工作人员清理植物周围的杂草,为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黄官镇武营村,实践团走进汉中汉乡越光种养殖合作社,深入了解生态农业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实践。在合作社负责人姜先生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实地参观了稻田种植区与生产车间,并围绕“生态农业的实践与创新”展开座谈交流。作为传统农业村,武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土壤条件,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走出一条“环境友好、效益稳定”的增收新路。

为向市民宣传普及“爱鸟护鸟”思想,传播野生鸟类保护知识,7月15日实践团前往南郑区湿地公园,向过往民众讲解鸟类在维持湿地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普及“不投喂、不驱赶、不破坏栖息地”的保护准则。

非遗匠心传薪火 文化赋能乡村绽新颜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非遗则是激活乡村活力的"活化石"。实践团聚焦"非遗传承与现代融合",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寻找乡村文化振兴密码。

汉中藤编研创中心位于南郑区黄官镇,在研创中心负责人的引导下成员们参观了藤编展区,学习汉中藤编的历史溯源、技艺展示与创新发展,并与生产车间里的藤编工作者进行交流,了解其工作机制,以及藤编手艺的类型和难点。

在佛坪县王家湾曲尺坊木工学堂中,团队成员与榫卯技艺传承人戴朝禧老师进行交流。戴老师现场讲解了榫卯技艺的千年传承与实际应用,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通过双向离心力原理设计的木质盒子,其需要精准操作方能开启。这种蕴含力学智慧的传统工艺,展现了中华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

民生温度暖人心 党建引领共绘振兴卷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民生",实践团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探寻"共同富裕"的基层实践。

为调研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基层实践,实践团前往佛坪县王家湾村,在这里,团队成员们与付奶奶、洪阿姨、邓叔叔等村民进行交流,询问他们的种植方式、销售渠道与收成等情况,聚焦山茱萸种植户的真实生存状态。

行程的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位于长角坝镇上沙窝村的上沙窝红军旧址。这座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1935年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宿营地。成员们在此聆听佛坪的红色故事,感受红色历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这次实践让我们跳出课本,真正理解了'绿色发展'不是口号,而是每一片山林的守护、每一项非遗的传承、每一位村民的笑脸。”实践团成员在总结会上说。团队后续将形成《汉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报告》,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汉中生态产品、非遗文化,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作者:西北政法大学“青禾沃野·绿岭行歌”实践团)


本站投稿入口

Copyright © 2002-2025 先锋青年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20154569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投稿,内容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