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来源:网络日期:2025/09/01 14:11通讯员:李艳君 杨世豪 翟敬超 江俊斌 翁子欢人气: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2025年7月,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沭火新编·青春志”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开展以“文脉传承、非遗拓路、生态筑基、人才育脉”为核心的多维度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与劳动实践,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活化非遗技艺、助力生态建设、培育青年力量,以实际行动服务乡村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青春建功的振兴篇章。
一、文脉传承——守红色根脉,活振兴记忆
红色基因是朱村永续发展的精神源泉。2025年7月13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朱村抗日纪念馆。已退休的老馆长王经臣亲自担任讲解,略显激动地回顾1944年除夕钢八连保卫朱村的激战。“再不把这些故事记下来,血战的日夜就真成传说了。”他指着展柜中一顶锈迹斑斑的钢盔说道,“这是责任。”
傍晚,团队与省级非遗“莫氏绒绣”传承人莫宗荣合作,共同绣制“钢八连建连97周年”纪念锦旗。莫宗荣演示打子针、拉毛针等技法,学生在绣绷旁观摩学习,数位村民也自发加入。锦旗最终在抗日纪念馆前揭幕,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文化与非遗资源的融合传播,为“红色资源赋能非遗传承、非遗技艺活化红色记忆”的融合发展模式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二、非遗拓路——织沭畔金柳,筑振兴之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朱村柳编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产业潜力,成为临沭县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实践团队通过系统调研柳编技艺的历史传承、产业发展现状和创新转型路径,深入探索传统工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实现机制,为构建"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供实践参考。
7月14日,实践团来到中国柳编非遗文化馆。馆中陈列2000余件柳编作品,从明末清初的生活器具演变至如今出口二十多亿元的家居产品,清晰勾勒出这一手艺的产业化路径。
在柳编非遗文化传承区中,实践团系统调研临沭柳编发展史:溯源明末清初杞柳编织,考察1953年柳业社雏形、1973年首破出口空白、2000年后产业爆发历程。见证当前390余家企业年出口22.74亿元(占全县出口53.88%)的产业化成果,切身感受传统工艺从民生器具蜕变为文化经济载体的历程;在柳编生活体验区中,琳琅满目的柳编产品融入现代家居场景(客厅、餐厅、户外、卫浴等),其创新设计与实用功能为团队后续推广柳编非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生态筑基——执沭水绿笔,绘振兴画卷
7月16日上午9时,实践团前往朱村葡萄园,实地调研园区发展情况并参与葡萄采摘实践。该葡萄园作为当地生态园的核心区域,集中体现了生态农业发展成果。正值采摘季,园内饱满的果穗挂满枝头,夏黑、鄞红、蓝宝石等品种各具特色。团队成员头顶烈日,深入棚内参与葡萄采摘,亲身体验生态种植模式下果实的卓越品质,并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场景,生动呈现了朱村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的丰硕成果。
四、人才育脉——传薪火之志,育振兴新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核心引擎,高素质人才的汇聚与赋能,更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注入活水。2025年7月16日下午,实践团拜访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退休老馆长王经臣,聆听革命历史,探寻红色记忆在凝聚青年、培育乡村人才中的现实意义。
王经臣曾长期担任纪念馆馆长,亲历了抗战史料收集与展陈建设的全过程。当被问及为何坚持整理军史时,他声音有些哽咽:“参加过战斗的老兵越来越少了,如果不抓紧记录,钢八连血战日夜可能真的变成模糊传说。” 他强调,“把历史传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访谈中,王经臣反复提及“不能断代”的信念。他的讲述未加雕琢,却透出强烈的历史保存意识。实践团成员在采访中不时记录,试图从口述碎片中还原更完整的集体记忆。
朱村实践路,薪火续新章
(作者: 李艳君 杨世豪 翟敬超 江俊斌 翁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