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来源:先锋青年网日期:2025/09/11 21:30通讯员:王诗怡人气:
非遗是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文化瑰宝,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为非遗保护划定目标、构建机制,为非遗“活起来、传下去”筑牢制度根基,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8月10日,青岛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管2402班实践团队,走进即墨葛村,与古老的“榼子”手艺深度对话,用年轻视角为这门已入选市级非遗的老手艺注入新活力。
一、初见:解码榼子 —— 老模具里的文化密码
实践团队抵达葛村后,首站便拜访了葛村榼子第十九代传人王丕文师傅。作为青岛市工艺美术大师,王师傅 14 岁便与榼子结缘,40 余年的坚守中,他不仅精进技艺,还以青岛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的身份,持续推动榼子文化传播,成为这门手艺的 “活化石”。围在王师傅身边,队员们认真倾听榼子的历史与制作技巧,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传承人王丕文师傅)
在王师傅的讲解中,榼子的 “真面目” 逐渐清晰:它在民间有 “榼花”“饽饽榼子” 的别称,是每逢春节制作福字馒头、寿桃面食的关键工具,本质是用整块老梨木雕刻花纹的手工模具。从选木的严苛(需挑质地坚硬、不易开裂的老梨木),到制作的繁复(涵盖选料、切割、抛光、雕刻等多道工序),再到工具的专用(需 30 余种雕刻工具配合),每一步都凝聚着老辈人的生活智慧。
2019年,葛村榼子制作技艺被列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身份的转变,让这门民间手艺正式成为青岛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也让实践团队更深刻地意识到,此次调研不仅是了解一门技艺,更是触摸一段鲜活的文化历史。
二、深察:直面困境 —— 非遗传承的三重 “拦路虎”
在与王师傅及当地手艺人的座谈中,实践团队逐渐梳理出葛村榼子传承面临的现实难题,而这些困境,亦是众多传统手工非遗的共同挑战。
(一)技艺传承 “留不住人”
榼子制作是典型的 “慢工出细活”,选木需反复筛选,雕刻需屏息凝神,打磨需细致入微,整个过程耗时耗力且枯燥。在追求高效与速成的当下,年轻人大多不愿沉下心学习,导致技艺面临 “断代” 风险。
(二)经济收益 “撑不起业”
纯手工制作效率极低,一件精致的榼子往往需要数天才能完成,而售价却难以覆盖原材料、时间与人力成本。不少手艺人因经济效益微薄,不得不放弃坚守多年的手艺,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让榼子传承失去了 “生存根基”。
(三)市场竞争 “扛不住压”
工业化生产的模具凭借批量制作、低价销售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相比之下,传统手工榼子在价格与便捷性上均不占优,市场空间不断被挤压,甚至面临 “被遗忘” 的风险。
这些现实难题,让实践团队深刻意识到,助力榼子非遗焕新,不仅是守护一门手艺,更是守护一份文化记忆。
(在青岛民俗博物馆合照)
三、破局:创新对策 —— 为非遗搭起 “焕新桥梁”
针对调研发现的困境,实践团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与社会现有经验,从 “传承、传播、产品、市场” 四个维度,为葛村榼子设计了一套可落地的创新方案。
(一)传承端:建 “校村联动” 体系,破解 “人走技失”
借鉴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 “传承人驻校开工作室” 的成功模式,团队建议葛村与周边中小学合作,开设榼子制作短期体验课。通过让学生亲手触摸雕刻工具、体验制作流程,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从源头为榼子传承注入 “青春血液”。
(二)传播端:借 “新媒体东风”,打破 “认知壁垒”
针对榼子认知度低的问题,团队计划以 “榼子 + 节日” 为核心策划内容。例如中秋推出 “榼子印月饼模” 短视频,春节前制作 “榼子馒头迎新年” 系列直播,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的传播力,让更多人认识榼子、了解榼子背后的文化故事。
(三)产品端:融 “现代审美”,适配 “当代需求”
团队注意到王师傅研发的小型榼子颇受年轻人喜爱,便提出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一方面在榼子纹样中融入卡通、潮流元素,让传统模具更贴合现代审美;另一方面拓展产品边界,开发榼子主题笔记本、帆布包、钥匙扣等文创周边,让非遗从 “实用工具” 变成 “日常潮品”。
(四)市场端:通 “电商链路”,打通 “产销堵点”
得知当地手艺人王丕令通过电商销售榼子取得初步成效后,团队决定发挥专业优势,为手艺人提供电商运营指导,内容涵盖商品详情页优化、促销活动策划、客户沟通技巧等,帮助手艺人把 “好手艺” 转化为 “好收益”,增强传承信心。
四、践行:青春行动 —— 让非遗 “活” 起来
方案落地的关键在于行动,实践团队迅速从 “调研者” 转变为 “践行者”,用实际行动为榼子非遗 “破圈” 助力。
(一)化身 “非遗主播”,扩大传播声量
队员们架起手机开启直播,镜头前,她们一边展示榼子的精美纹样,一边讲述榼子的历史与民俗,让葛村榼子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抖音直播介绍榼子)
(二)体验 “手工制作”,感受非遗温度
在王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榼子面食制作:从和面、揉团,到将面团填入模具、按压成型,再到等待馒头蒸熟出锅。当印有 “福” 字与吉祥纹样的热乎馒头端上桌时,队员们不仅尝到了美味,更真切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温度 —— 那是手与木的磨合,是人与文化的联结。
(队员亲手用榼子做花馍馍)
五、感悟:青春担当 —— 非遗传承的 “新力量”
此次葛村之行,让实践团队对非遗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非遗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 “古董”,而是需要融入生活、不断创新的 “活态文化”。王丕文等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队员们备受触动。
“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这些老模具的纹路里,在传承人的刻刀下。” 一位队员感叹道。传统手艺背后的坚守与不易,也深刻理解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根脉的守护。传承人们数十年如一日打磨手艺、守护民俗的执着,为实践团成员上了一堂鲜活的非遗文化课,更加坚定了他们用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活起来”的决心。
当青春的活力遇见匠人的坚守,非遗传承便有了新的方向。青岛农业大学财管 2402 班实践团队在葛村的实践,不仅为葛村榼子的焕新提供了思路,更展现了青年一代在非遗保护中的担当。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力,推动更多非遗技艺走进现代生活,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年力量。(青岛农业大学:王诗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