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我要投稿

搜索
非遗传承

傣剪巧绘非遗色,指尖传承意蕴长

来源:先锋青年网日期:2025/09/03 20:06通讯员:西南财经大学:财青傣剪实践队人气:

导读:9 月 1 日,西南财经大学 “财青傣剪实践队” 奔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弄么村,正式开启 “古韵傣剪・财育并进”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队员们不仅与傣族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梅罕女士深入对话,聆听她与剪纸的故事,还亲身学习傣族剪纸的部分核心技艺。在访谈与实操的交融中,队员们一步步探寻傣族剪纸的历史脉络与当代现状,也在指尖的纸韵流转间,切实触摸到这门古老艺术独有的文化魅...

 9 月 1 日,西南财经大学 “财青傣剪实践队” 奔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弄么村,正式开启 “古韵傣剪・财育并进”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中,队员们不仅与傣族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梅罕女士深入对话,聆听她与剪纸的故事,还亲身学习傣族剪纸的部分核心技艺。在访谈与实操的交融中,队员们一步步探寻傣族剪纸的历史脉络与当代现状,也在指尖的纸韵流转间,切实触摸到这门古老艺术独有的文化魅力。

走进傣族剪纸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最早的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南传上座部佛教约在北宋年间传入德宏,与当地原始宗教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傣族剪纸。人们通常用于各种盛会和重要的节日。

 同时傣族剪纸表达了恒久的生态观,认为“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天地间谷子至高无上。”所以剪纸艺术涉及傣族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作品题材除宗教信仰外,多为水牛、粮食、花草等,其中,以孔雀、大象等图案最为常见。意为通过辛勤劳动,大自然给予优厚的回报,祈愿幸福生活。剪纸艺术内涵丰富,风格别致的文化延伸着历史的脉络,延续着古老的信仰。

体验傣族剪纸

踏入傣族剪纸学习基地,邵梅罕老师满墙的荣誉证书熠熠生辉,她的剪纸作品栩栩如生,每一幅作品都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队员们瞬间被傣族剪纸的独特魅力和邵老师精湛的技艺深深震撼。

邵梅罕老师作为傣族剪纸的传承人,自幼便自学剪纸,随身携带剪刀进行田间练习,观察自然,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到剪纸艺术中,系统掌握剪、凿两类技法,1999 年 6 月,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 “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 称号。2012 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傣族剪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剪纸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与剪纸对话

在邵梅罕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沉浸式踏入傣族剪纸的奇妙天地。我们轻握剪刀,循着孔雀开屏的灵动、大象缓步的沉稳、犀鸟展翅的鲜活,在纸间细细裁剪,一点点探寻傣族古老信仰里的神秘印记。剪刀起落间,金属与纸张的轻响里,傣族剪纸独有的灵动与厚重扑面而来,让人心生震撼。每一次精准下剪,都是对傣族古老信仰密码的探寻。剪刀轻启的瞬间,纸张的纹理与图案的神韵交织,傣族剪纸的艺术魅力便在指尖悄然绽放。在 “剪” 出线条韵律、“凿” 出细节层次的过程中,时空仿佛被悄然折叠,队员们与历代傣族剪纸匠人展开一场无声对话,也愈发深刻地领悟到:这门技艺不仅是精巧的手工,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基因、在时光里生生不息的生命载体。

与老师对话

在与邵梅罕老师的访谈中,她缓缓讲述了自己与傣族剪纸相伴的岁月。从初识剪刀与彩纸的好奇,到如今将技艺融入日常的坚守,她的话语间满是对这门艺术的珍视与热爱,剪纸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谈及传承现状,邵老师的语气也多了几分沉重。她坦言,傣族剪纸传承人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更令人忧心的是,年轻一代对这门传统技艺缺乏了解与兴趣,愿意静下心来学习的人少之又少,“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正让这门非遗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的思考

面对傣族剪纸传承的挑战,作为财经院校的学子,我们将通过拍摄与剪辑短视频,将所记录到的剪纸文化如画一般展现给大众,来传播剪纸文化,进一步吸引年轻群体。

 同时我们提议可以进一步开发傣族剪纸的特色文创产品,通过电商或线下销售来实现经济效益;另外傣族剪纸作为国家级非遗,我们提议其可以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如设置剪纸艺术馆,开展剪纸体验活动等等来吸引游客并带动地方经济;最后为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我们提出了通过联合学校开展剪纸动漫化教学的建议,将剪纸动漫画的场景构建成虚拟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激发更多学生对跨文化艺术的兴趣。邵老师也对这一建议给予了肯定。

 离别之际,邵老师用殷切的眼神看着我们说道:“希望傣族剪纸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傣族剪纸。”

这一日的傣族剪纸实践,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兼具艺术之美与现实之思的大门。他们既沉醉于剪刀游走间的非遗韵味,深刻体悟到傣族剪纸的独特价值;也直面了传承人收入微薄、年轻一代兴趣缺失等传承难题,真切感受到非遗存续的沉重压力。而这份 “美” 与 “难” 的碰撞,更让队员们明确了方向:我们决心发挥专业所长,将财经领域的知识与文化传承的需求紧密结合,用创新思路为非遗赋能,让傣族剪纸等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突破困境、焕新绽放。(供稿:西南财经大学:财青傣剪实践队)


本站投稿入口

Copyright © 2002-2025 先锋青年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20154569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投稿,内容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