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我要投稿

搜索
三下乡

溪口的暖光

来源:先锋青年网日期:2025/09/17 20:18通讯员:薛源人气:

导读:老溪口的溪水,清凌凌地淌了千百年,像根银线,串起了村子的日与夜。溪边那座民宿,青瓦覆着岁月的苔痕,白墙映着流云的影子,是老陈和妻子秀莲的家,也是他们守了十五载的营生。十五年前,老陈还是个愣头青,跟着秀莲从镇上搬到这溪边。那时的民宿,就几间破瓦房,下雨天还漏雨。秀莲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小声问老陈:"咱能行吗?"老陈把斧头往门槛上一搁,抹了把脸,黝黑的脸上透着股...



老溪口的溪水,清凌凌地淌了千百年,像根银线,串起了村子的日与夜。溪边那座民宿,青瓦覆着岁月的苔痕,白墙映着流云的影子,是老陈和妻子秀莲的家,也是他们守了十五载的营生。


十五年前,老陈还是个愣头青,跟着秀莲从镇上搬到这溪边。那时的民宿,就几间破瓦房,下雨天还漏雨。秀莲抱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小声问老陈:"咱能行吗?"老陈把斧头往门槛上一搁,抹了把脸,黝黑的脸上透着股执拗:"能!这溪水这么清,山这么绿,肯定能把人引来。"


头几年,日子过得紧巴。游客稀稀拉拉,大多是附近熟面孔。老陈白天修房、劈柴,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晚上就着煤油灯研究菜谱,为了学一道地道的笋干烧肉,他骑着自行车跑了二十多里地,去请教邻村的老师傅。秀莲则把每间房里的被褥洗得发白,把院子里的花草侍弄得生机勃勃,她总说:"房子旧点没事,得让人家来了觉得干净、舒坦。"


有回,一个背着画板的学生迷了路,闯进院子。那学生又累又饿,脸色苍白。秀莲没多想,赶紧把他拉进屋里,给他煮了碗热汤面,煮了两个荷包蛋。学生狼吞虎咽地吃完,才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是美术学院的,来写生迷了路。秀莲又给他指了去写生点的路。学生走时,塞给秀莲一个画夹,里面是幅溪水映着民宿的速写,笔触青涩却充满温情,角落写着:"这里,很暖。"


变化是从五六年前开始的。先是有摄影爱好者偶然拍下溪口的晨雾,那照片里,晨雾像轻纱般笼罩着山峦和溪水,民宿若隐若现,宛如仙境。照片发在网上后,引来不少关注。接着,政府大力宣传当地文旅,政策也开始倾斜,修路、搞卫生,村子一天一个样。原本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也被保洁人员定期清理,溪水愈发清澈,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和嬉戏的小鱼。民宿的游客渐渐多了,而且,老年人占了大多数。


就说去年秋天,一群来自城里的退休教师,开着三辆小车,热热闹闹地停在民宿门口。领头的张老师一下车,就深吸一口气,夸张地喊:"嘿,这空气,比城里的净化器强多了!吸一口,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老陈笑着迎上去,露出憨厚的笑容:"张老师,可把你们盼来了。"秀莲早已端出切好的瓜果,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摆了满满一盘。


这些老师里,有教语文的王老师,刚放下行李,就吟起了"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有教美术的刘老师,背着画架就往溪边跑,嘴里还念叨着"这光影,绝了";还有教舞蹈的李老师,傍晚在院子里带着大家跳广场舞,音乐声、欢笑声,惊起了溪边栖息的白鹭,它们扑棱着翅膀,飞向远处的青山。


他们在民宿一住就是一周。白天,老陈带着他们去看村里的小作坊。竹编师傅的篾条在手里翻飞,灵活得像有了生命,不一会儿就成了个精巧的竹篮,引得老师们连连惊叹。农产品加工坊里,带着草木清香的茶叶被工人熟练地装进陶罐,李老师拿起一罐,放在鼻尖闻了闻:"这味儿,正宗!"老师们看得津津有味,买了不少竹编工艺品和茶叶,说是要带回去给亲朋好友。


晚上,秀莲变着花样做农家菜。野菜饼是她的拿手绝活,采来最新鲜的野菜,和上面粉,煎得金黄酥脆,咬一口,满是大自然的清香。笋干烧肉,笋干是自家晒的,肉质紧实,吸饱了肉汁,肥而不腻。土鸡炖蘑菇,土鸡是老乡家散养的,在山林里跑惯了,肉质鲜嫩,蘑菇也是山里采的,带着山野的鲜味。这些菜让吃惯了城市饭菜的老人们赞不绝口,张老师拉着秀莲的手,一个劲儿地夸:"妹子,你这手艺,比大饭店的厨师还强!我那儿子在国外,总念叨家里的味道,下次我得让他来尝尝。"


游客们的反馈,像溪水一样,潺潺流进老陈和秀莲的心里。"山清水秀,空气好""吃得好,住得好""服务特别周到",这些话,让他们觉得十五年的坚守,值了。有个常来的李阿姨,每次来都跟秀莲学做野菜饼。李阿姨说,儿子在国外,自己一个人住,每次吃秀莲做的饼,就像尝到了家的味道。走的时候,李阿姨总会留下几包自己腌的咸菜,用玻璃罐仔细装着,"秀莲妹子,尝尝我做的,不比你的差!"秀莲收下,心里暖烘烘的。


民宿也在悄然变化。从最初的几间房,扩展到现在错落有致的小院落,白墙青瓦,和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设施越来越完善,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房间里还摆上了秀莲精心挑选的绿植。服务更是没话说,老陈会提前问清楚游客的喜好,要是有老人胃不好,他就嘱咐秀莲做些清淡的;秀莲会把每个房间都布置得温馨舒适,还会在桌上放一束新鲜的野花。有回,一个游客半夜突发胃痛,老陈二话不说,摸黑开车送他去镇上医院,折腾到天亮才回来,眼睛里布满血丝,却笑着对秀莲说:"人没事就好,咱开民宿,不就图个大家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嘛。"


村子的经济也跟着红火起来。搞集体经济,小作坊越开越多,竹编、茶叶、腌菜,这些带着溪口特色的产品,通过游客的手,走向了更远的地方。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以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也有不少回来了,有的开起了小商店,有的加入了小作坊。保洁人员定期来打扫,马路宽敞又干净,溪水上再也见不到垃圾,只有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偶尔还能看到几只水鸟在水面觅食。


傍晚,夕阳把溪水染成了金红色。老陈和秀莲坐在院子里,看着女儿在溪边和游客的孩子嬉笑打闹。女儿已经上了初中,周末常回来帮衬着,给客人端茶送水,脸上带着和秀莲一样的、温柔的笑。老陈点上一支烟,烟雾在暖黄的光里袅袅升起。"秀莲,你看咱这溪口,多好。"秀莲给老陈递过一杯茶,茶杯是村里小作坊做的粗陶杯,带着质朴的纹路,"是啊,当年你说能行,还真成了。那时候我还担心,这破房子,谁会来住哟。"


这时,张老师和几个老师从外面散步回来,手里提着刚买的竹编小筐。"老陈,秀莲,明天我们就要走啦,真舍不得。"张老师感慨道,"你们这地方,不光景美,人更美。老陈实在,秀莲热情,在这儿待着,就跟在家一样。"老陈笑着摆手:"欢迎你们常来!下次来,我带你们去山里摘野果。"


夜色渐浓,民宿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像散落在溪边的星星。溪水还在静静流淌,映着灯光,也映着老陈和秀莲脸上满足的笑。他们知道,这溪口的暖光,不仅照亮了自己的日子,也温暖了无数游客的心。而这暖光,会一直亮下去,因为广德的文旅,不是一个人的事,是大家一起,用真心和热爱,把这份美好传递下去。老陈掐灭烟头,站起身,"秀莲,咱去看看厨房,明天给张老师他们做顿好吃的送行。"秀莲应着,起身跟了过去,厨房里的灯光,又亮了起来,在溪口的夜里,显得格外温暖。


院校: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通讯员:薛源


本站投稿入口

Copyright © 2002-2025 先锋青年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20154569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投稿,内容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