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来源:网络日期:2025/09/06 16:21通讯员:西北民族大学赴大理州农科院调研实践团人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增强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20日至26日,西北民族大学赴大理州农科院调研实践团一行6人(1名指导老师、5名学生),赴大理州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团队围绕脱毒马铃薯培育、玉米杂交育种、水稻杂交育种、大麦种植等农业科技核心领域,深入田间地头,在实践中感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以专业所长探索农业产业,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在专家指导下,参与脱毒马铃薯培育室参观、玉米杂交试验田学习、水稻种植的学习及水稻防鸟网铺设、大麦品种及种植学习等全流程实践,零距离触摸农业科技的“田间脉搏”。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脱毒马铃薯的培育过程
1.“薯”光——脱毒马铃薯培养初体验
在农科院实验室,研究员带领学员们揭开脱毒马铃薯的“神秘面纱”。从组培室的无菌操作台到培育室,知晓了什么是脱毒马铃薯。了解在云南特殊的大春小春季节下马铃薯种植的实际情况。在介绍中,感受到农科院在马铃薯育种中取得的累累硕果。
图图为实践团学习调研玉米育种中的授粉过程
2.玉米田里的“杂交密码”——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上午,实践团队抵达大理州农科院后与玉米育种专家交谈,了解农科院玉米育种成果及实践要点,随后前往实验田。田间课堂中专家结合自主培育的高产、早熟、抗病型等玉米品种,讲解“定向改良”“杂种优势利用”“边际优势”的技术逻辑,还演示了人工授粉的关键流程,通过聆听讲解,得知了一个优良品种的选育极其不容易,深刻的明白种质资源的珍贵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遗传学》的杂交,理论的理想性让大家觉得很简单。但通过专家老师的讲解,我们才知道实际上并不只是两种性状的筛选,良种的选育是周期极长的。田间无数次的弯腰,却不一定天公作美。这一刻,书本上的内容仿佛有了深度,不再扁平化。蓝天白云下,阡陌交通间,文字化为颗颗种子,撒落田野,眼前虽是绿油油的青稻,心里却泛起了金色的波浪。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插杆、拉线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水稻铺网工作
4.稻田边的“防鸟网”攻防战
风吹稻浪香,丰收在望时。然而,成群的鸟儿却成了颗粒归仓的“甜蜜烦恼”。实践团深入农科院稻田试验田一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防鸟网”科学布设实践活动。队员们化身“田野侦察兵”,实地勘察稻田地形、种植品种及成熟度,并在老师傅及农科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插杆、拉线、铺网。在专业人士传授种植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传统农耕智慧,于躬行实践中领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图为实践团成员协助研究员拍摄记录不同品种大麦的表型性状
5.镜头聚焦麦穗,详录大麦品种百态
实践团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生机勃勃的大麦试验田。指导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大麦品种特性、田间管理要点及丰收关键,将书本理论融入金色麦浪。同学们跟随老师来到拍摄各品种大麦的仓库,俯身细致观察不同大麦品种的株型、穗型。农科院指导老师手持专业设备,认真对多个特色品种进行全景拍摄、细节抓拍、生长数据记录,一丝不苟收集第一手科研资料。汗水浸润泥土,镜头定格科学,笔尖流淌求知热情。这场与大麦的亲密接触,不仅深化了专业知识,更锤炼了实践能力。课堂在脚下延伸,知识于躬行中沉淀,实践团成员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知行合一的青春篇章。
“当双手沾满泥土,才真正读懂‘乡村振兴’的分量”。此次实践不仅让生物专业知识落地生根,更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科技助农不是简单的“技术搬运”,而是需要扎根土地、尊重规律,在传承农耕智慧的基础上创新突破。
未来,西北民族大学将持续推进“实践育人”工程,鼓励更多青年学生走进基层、服务“三农”,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西北民族大学赴大理州农科院调研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