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青年网-青年社会实践基地

我要投稿

搜索
支教活动

湖北师大“青青萌芽”实践队:支教+科普赋能乡村共绘“共同缔造”新图景

来源:网络日期:2025/09/01 16:54通讯员:小编人气:

导读:七月流火,青春扎根乡土。7月7日起,湖北师范大学“青青萌芽”实践队的25名志愿者走进阳新县排市镇下桥明德小学,以25天暑期“三下乡”支教为载体,将“支教”与“科普”融入乡村教育实践,在互动中探索“共同缔造”理念的落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初抵这片土地,队员们以调研为基、以协作为本,迈出了与乡村师生、居民携手探索教育新路径的第一步。精准对接需求:从“单向抵达”到“双向倾听”抵达当日,实践队便...

七月流火,青春扎根乡土。7月7日起,湖北师范大学“青青萌芽”实践队的25名志愿者走进阳新县排市镇下桥明德小学,以25天暑期“三下乡”支教为载体,将“支教”与“科普”融入乡村教育实践,在互动中探索“共同缔造”理念的落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初抵这片土地,队员们以调研为基、以协作为本,迈出了与乡村师生、居民携手探索教育新路径的第一步。

精准对接需求:从“单向抵达”到“双向倾听”

抵达当日,实践队便与明德小学教师、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不仅摸清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课外知识匮乏”等实际需求,更收集到“希望融入本地民俗”“增加动手实践课”等12条建议。队员们分组走访教室、活动场地时,还特别记录下“图书角书籍陈旧”“科学器材不足”等细节,让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打下“按需定制”的基础。

为让校园更具 “安全感” 与 “亲切感”,队员们与当地师生携手绘制主题黑板报 —— 志愿者梳理防欺凌、防溺水的核心知识点,教师结合乡村生活实际补充案例,高年级学生则负责插画创作与版面设计。当 “安全守护墙” 在教室后方亮相时,孩子们指着自己画的 “禁止野泳” 警示图、“友爱互助” 连环画,骄傲地说 “这是我们一起做的安全指南”,成为协作中兼具实用价值与情感温度的生动注脚。

创新课程落地:让知识传递“接土气、有活力”

首周课程以“趣味启智”为核心,拒绝“填鸭式教学”:英语课用“稻田、溪流”等乡村事物设计命名游戏,科学课通过“树叶浮沉”“鸡蛋承重”等小实验讲解物理原理,团队拓展游戏则让班上的同学快速打破陌生感。课后复盘机制更确保每日动态调整——发现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便将40分钟课程拆分为“20分钟讲解+20分钟动手”,三天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小老师”角色互换更添新意。在手工课上,队员们邀请擅长折纸的学生担任助教,教实践队员折“阳新纸鸢”;科普课上,队员们用学生们都能听懂的语言,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个个有趣的科学实验。课堂从“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互相教、一起学”。

共缔理念生根: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力”

在特色活动策划中,实践队推动“多方共商”:与当地教师、非遗传承人共同敲定“阳新布贴画”课程——村民提供祖辈传下的传统纹样素材,教师协助将技法拆解为“撕、贴、拼”三步骤适配学生认知,志愿者则融入美术构图、历史故事讲解。课堂上,孩子们用彩色卡纸创作的15幅布贴画,已经展示在班级文化墙,让非遗传承从“单向讲解”变为“共创体验”。

后续活动计划更显协同智慧:结合教师 “农忙时段学生需帮家务,课程宜灵活调整” 的建议,将兴趣课改在傍晚;采纳当地教师 “结合农事教学” 的想法,设计 “稻田里的数学”“蔬菜成长观察日记” 等特色课,让教育内容与乡村生活深度融合。

情感双向升温: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短短三天,从陌生到熟悉的变化悄然发生。课间,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围住队员问问题、分享小零食、展示自己的画作。放学路上,志愿者和孩子们结伴而行,欢声笑语洒满乡间小道。一句句不太标准的当地方言问候,一个个羞涩却真诚的笑容,是信任与情感纽带初步建立的温暖信号。

从课程设计到文化传承,“青青萌芽”的实践正在证明:“共同缔造”不是口号,而是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志愿者带来知识与视野,乡村则给予成长的养分。这场为期25天的支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成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助力教育均衡的生动注脚。(作者:李承霖)


本站投稿入口

Copyright © 2002-2025 先锋青年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粤ICP备20154569号

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投稿,内容与本站无关!